• 區(qū)劃代碼:341282000000
    地名由來:據(jù)李誠《安徽省各縣市名稱考釋》:界首集“西與河南省交界,而安徽省界自此始,所以集名界首”?h、市因界首集而得名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西周時,境北半部屬陳國,南屬沈子國。春秋時,北部自陳入楚,南自沈入蔡,東周敬王姬▉八年、魯昭公三十年(前512年)楚筑養(yǎng)城,又作陽城(即今界首城)。戰(zhàn)國,北部由楚入魏,南仍屬楚。秦始行郡縣制,北部屬新陽縣,南屬寢縣,隸于陳郡。西漢,北部屬新陽侯國中部屬陽城侯國,南部屬寢縣(一作▉縣),同屬汝南郡。東漢始行州、郡、縣三級制,北部屬新陽侯國,南屬固始侯國,中部屬汝陰縣,同轄于豫州汝南郡。三國魏,北部屬新陽縣,南屬固始縣,仍同轄于汝南郡。西晉,北部屬宋縣,南屬固始縣,其初同轄于豫州汝陰郡,后固始縣改屬豫州新蔡郡。東晉,北部屬汝陰郡宋縣,南屬新蔡郡固始縣,仍同轄于豫州。北朝北魏,城區(qū)南部為云城。東魏,北部屬北楊州汝陰郡宋縣,南仍屬豫州新蔡郡固始縣。北齊、北周、北部屬潁州陳留郡,,南屬豫州廣寧郡包信縣。隋開皇三年(583年),罷郡為州,北部屬潁州陳留郡,南屬陳州、沈州▉陽縣;大業(yè)三年(607年)罷州為郡,北部屬汝陰郡潁陽縣,南屬淮陽郡▉陽縣。唐,北部屬汝陰縣,南屬沈丘縣,隸于潁州汝陰郡。五代,先后為梁、唐、晉、漢、周領(lǐng)地,市境仍分屬潁州汝陰、沈丘二縣。北宋,北部屬萬壽縣(后改泰和縣),南屬沈丘縣,同隸于京西北路潁州(后改為順昌府),始于城區(qū)東北部置界溝鎮(zhèn),屬萬壽縣。金、泰和、沈丘二縣隸于南京路,元縣境分屬潁州泰和(后改太和)、沈丘二縣,隸于河南行省汝寧府穎州。明,南部屬潁州,北屬潁州所領(lǐng)太和縣,隸于南京,直隸鳳陽府,城西區(qū)北部屬河南開封府沈丘縣。清南部屬安徽潁州府后屬阜陽縣,北部屬潁州府太和縣,城區(qū)西北部屬沈丘縣。1935年南部改屬臨泉縣;1939年始,漸形成界首、劉興、皂廟三鎮(zhèn)鼎立之勢,界首鎮(zhèn)及其北部屬太和縣,劉興鎮(zhèn)及其境南屬臨泉縣,皂廟鎮(zhèn)屬河南省沈丘縣。1947年10月置界首市,南部屬泉陽縣,中部為界首市,北部屬沈鹿淮縣分屬豫皖蘇四、二專署;1948年秋,豫皖蘇行政公署遷駐界首市;1949年3月,南部屬臨泉中部界首市、北部屬太和縣,同隸于皖北阜陽專署。10月,城區(qū)界首市,北部屬太和縣,南屬臨泉縣;1953年9月,撤銷界首市,建置界首縣;1958年11月與太和縣合為首太縣,境南三個區(qū)劃屬臨泉縣;翌年5月析首太縣,恢復(fù)界首縣原建制;1989年12月撤界首縣,恢復(fù)界首市,由省直轄。